
本文由镜相 X 华东师大传播学院合作出品,入选高校激励项目“小行星计划”。由于保密需要,文中人物姓名、编号等信息已做脱敏处理。如需转载,请至“湃客工坊”微信后台联系。
作者|先星玥
指导教师|李海波
编辑|吴筱慧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老公寓里,81岁的谢方夏从抽屉里拿出五本荣誉证书,红色的外壳被塑料膜保护着,向老家来的客人们展示。
这套三室一厅是单位分配给两位老人的住宅。2024年国庆,客厅里围坐了8位来自谢方夏四川老家的亲人,其中最年长的老人,是她已故大哥的儿子谢庆良,今年75岁。这是他第一次来到这位小姑在内蒙古的家,他不知道曾经在老家声称自己在做牙膏的谢方夏身上,到底隐瞒了多少故事,能获得这么多国家级的荣誉。
五本红色的证书上印着国徽,下面刻着“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谢庆良接过其中一本,正要打开,就被谢方夏制止了。

谢方夏的两本《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者证书》,内部具体信息为保密内容
“国家机密,国家机密。”她重复着这句刻在她大脑里的话。这是为数不多能留下姓名的物件,但证书的具体内容依旧无法示人。

神秘的“牙膏生意”
谢方夏的老家在四川泸州。这一城市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全国重要军工城市之一。
1956年10月8日,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1962年7月1日,五院在泸州高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部队番号为“750”。
1964年,四川化学工业学校中专毕业的谢方夏作为优秀技术人员进入了泸州军工厂的选拔。
谢方夏现在都还记得1964年9月的那一天,泸州化工的政审室弥漫着樟脑丸与汗液混合的气味,木质的门窗关得紧紧的,挂在天花板上的风扇“咯吱咯吱”响。政工干部一边在一沓档案里翻阅,一边问她政治思想、家庭情况、社会关系等问题。19岁的谢方夏盯着政工干部的红笔——笔尖悬在“家庭成分”栏的“佃农”二字上,几个问题后,红圈最终落下。谢方夏看到他在旁边写下:“红五类”。
她松了一口气:幸亏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
一个月后,她接到了录用通知,被分配到了航空研究所。这场全校仅5人通过的首批“750部队”政审,在选拔成绩优异者的同时,还要求祖上三代无经商、无海外关系、无国民党背景。
高兴之余,她被再三要求对即将要去往的单位保密,并签署了保密协议。于是她对家里人说起工作,只回答是泸州的一个化工厂。但作为家里为数不多上了中专的人,她毕业的去向受到家里人的重视。父母大哥追问起来,她只好随口一扯:“做牙膏的。”
1965年,泸州航空研究所集体搬迁至内蒙古,原因是四川湿度太大,不利于实验结果。从四川到内蒙古可不是一件小事,家里不放心小妹去那么远的地方。大哥担心:“听说内蒙古出一趟门,耳朵鼻子里全是沙,你去那边干什么?”她只好将谎言延续,说工厂牙膏生意开到了内蒙古,要去跑业务,能升职加薪,每个月三十多块钱。